龙核先锋 | 久久为功,匠心筑牢白龙核电项目质量防线
近日,广西核电安全质保处工程质保科科长杨焕章荣获集团质量工作表彰。这一荣誉,是他深耕白龙核电质量保证工作的缩影,更是对项目全体建设者严守质量防线的认可。
质保体系的“筑基人”——安全质保处工程质保科 杨焕章
2021年2月,杨焕章从齐鲁大地奔赴八桂之乡,加入广西核电,从事质量保证工作。核电工程建设涉及众多参建单位,管理界面复杂,标准不统一,质量管控难度大,建立一套完善的工程质保体系,成为保障工程建设质量的必要举措。
为此,他从厘清职责界面入手,梳理各参建单位的管理边界,把核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岗位。针对各参建单位质保大纲审查标准不一的问题,他组织编制了标准化模板,统一了文件格式、审查要点和管理要求。这样一来,不仅提高了审查效率,也确保了公司质量管理要求能够逐级落实并得到有效执行。在监查监督中,他不只看表面问题,更关注背后的管理漏洞,对于发现的问题组织分析原因,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多年运行岗位的经历,让他对“安全无小事”有着深刻理解,也养成了凡事讲依据、重闭环的严谨作风。他用程序的刚性、标准的统一和问题的闭环,为白龙核电项目建设织就了一张细密的“质量防护网”。
焊接的“质量哨兵”——工程处质量控制科 王梓琦
在核电建设中,焊接是制造核电站各种设备、结构的关键核心工艺,其技术水平决定了机组建造质量,关系到核电站的长期安全运行。其中,CA、CV模块拼装和管道焊接尤为重要。这些部位构成反应堆厂房的核心结构,对整体密封性和结构稳定性要求极高,是质量监督的重中之重。
作为白龙核电项目焊接管理负责人,王梓琦知道,焊接质量管理不仅仅依靠“事后查验”,更要实现对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、测的全要素管控,贯穿焊接前、焊接中、焊接后的全过程。为此,他策划实施焊接人员资质、焊材库、质量计划等8项专项检查,系统排查可能影响焊缝质量的各类风险。在强化监督检查的同时,引入第三方独立抽检机制,对已完成焊缝进行复验,形成“自查+验证”的双重保障。面对焊材管理长期存在的登记依赖人工、数据易错、追溯困难等短板,他策划开发智能焊材发放与回收系统,并对预热、焊接、热处理、无损检验等关键工序实行全过程影像记录,提升过程可追溯性。
在他的努力下,白龙核电项目CA、CV模块拼装和管道焊接施工的规范化、标准化水平和可追溯性显著提升,关键焊缝质量稳定受控。
工地上的“较真派”——上海核工院QA/QC部 王振亮
“今天的质量,就是明天的核安全。”这是上海核工院王振亮挂在嘴边的话,更是他扎根现场的行动指南。作为白龙核电项目总承包单位的QC人员,他信奉“凡事有章可循”,绝不允许任何细节“打折扣”。
在一次巡检时,他发现个别施工图与设计要求存在差异,且经验反馈机制落实不到位。他第一时间叫停,主动对接设计单位核实技术依据,在确认变更程序合规、技术达标后,才允许后续施工有序推进。同时,针对发现的问题,他及时提出整改要求,组织全面排查,推动问题闭环管理,坚决守住了“凡事有章可循、凡事有据可查”的质量底线。
监理防线的“铁闸”——上海和运监理土建质量控制部 叶富杰
作为白龙核电项目监理单位的工程师,叶富杰始终严守乙供物项进场验收关,坚决防范不合格物项流入现场。
他严格执行程序要求,对技术文件与实物状态进行细致核验,及时识别并纠正潜在偏差,强化经验反馈应用,确保进场物项全过程合规受控。他以“零容忍”的态度坚守质量底线,将严慎细实的作风融入日常,守住了白龙核电建设质量的第一道防线。
海工质量的“把关人”——天津天科监理 常宏磊
海工工程具有施工环境复杂、技术要求高的特点,常宏磊却把它当做检验质量管控能力的“试金石”。从防波堤到护岸、码头建设,他坚持按设计文件和规范标准履职,把好每一道工序的验收关。
在扭王字块试验块施工过程中,他巡检发现个别构件表面出现细微裂缝。他立即联合总承包单位,组织设计、施工等单位召开专题会,深入分析问题成因。通过梳理施工记录、养护方式及环境条件,他判断裂缝的直接原因是混凝土养护不到位。当时采用的是土工布覆盖、人工洒水的养护方式,受现场施工组织和气温波动影响,保湿效果难以持续。他结合工程实际,建议改用涂刷养护剂的方式,确保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稳定。施工单位采纳建议后,新预制的扭王字块有效避免了这一问题。目前,20吨、24吨扭王字块预制正有序推进。
物项管控的“守门员”——京晟监理工程管理部 刘太程
把控质量是监理工作的核心职责。在刘太程看来,质量是核电工程的生命线,必须万无一失。
在物项进场管理中,他严格执行“凡进必查”原则,对技术文件完整性与合规性进行细致核验,发现资料不全或技术条件存在偏差时,及时提出处理意见,确保进场物项符合项目质量要求。在施工过程管控中,他坚持对关键工序开展重点监督,发现施工偏差及时提醒纠正,推动施工单位加强技术交底与自检自查,防范同类问题重复发生。
钢筋精度的“捍卫者”——中核华兴土建分部 吴晨晨
16年扎根核电土建质量管理,吴晨晨把严慎细实刻进了每一个工作细节。在1号核岛筏基钢筋施工中,钢筋排布密集,人工目测难以精准控制间距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他自主设计了钢筋间距标尺工装。工具投入使用后,返工率显著下降,有效提升了钢筋安装的精度和效率。
这把“尺子”,量的不只是钢筋距离,更是他对质量的执着追求。
一线施工的“细心人”——浙江火电工程部 潘翔保
潘翔保带着15年的工作积淀和2年核电领域经验,投身白龙核电项目建设,成为浙江火电白龙核电项目部刘继高班的一名钳工。
在一次现场施工过程中,他注意到某项工序的验收确认环节似乎未按常规执行,随即向班组负责人报告了这一异常情况。相关质量人员介入核查后,发现同类流程在执行细节上存在优化空间,随即组织梳理完善,进一步强化了多级确认机制的落实,堵住了潜在的管理漏洞。
质量程序的“纠偏人”——国核设备质量部 刘磊
参加工作以来,刘磊先后参与过VVER-1200、华龙一号、AP1000等多个堆型的设备质量管理工作,多年一线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:核电质量容不得“差不多”,唯有“零偏差”,才能守住安全底线。
一次,他发现某关键工序的见证程序正在执行,但相关质量验证环节的落实情况存在疑点。他果断叫停,要求重新履行完整的见证手续,并推动不符合项管理程序启动,确保问题彻底整改、闭环受控。
一个人的警觉,可能避免一次风险;一群人的严慎细实,才能托起一座电站的百年安全。白龙核电项目的每台设备、每道工序、每根钢筋背后,都有一群“质量守护者”。他们对质量的执着追求,正是项目贯彻落实“绝对责任、最高标准、体系运行、经验反馈”要求的生动实践。
从杨焕章织就的质量防护网,到王梓琦严控的焊接质量;从王振亮坚守的设计底线,到叶富杰把住的材料入口关,这些日常的坚守,让核安全文化在白龙核电项目不断生根。“安全第一、质量至上”的理念已成为全体参建者的行动自觉,为推动白龙核电项目核安全文化建设不断走深走实,确保核安全万无一失、绝无一失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